今天的“抗战地标”,走进有着“小延安”之称的确山竹沟。
童谣:乌云之中见青天,竹沟就是小延安。一声号令震破天,千军万马上前线。
上个世纪30年代,这首歌谣在豫南大地悄悄传唱。确山竹沟为什么是“小延安”?“千军万马上前线”又意味着什么呢?
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讲解员 柳源:彭雪枫到达竹沟镇之后,组建了竹沟军政教导大队,当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,纷纷投奔竹沟参军参战。由彭雪枫亲自讲课,当时是以游击战术为主要课程。
在全民族抗战爆发不到两年时间里,竹沟先后向中原敌后输送了18批4800多名抗日干部,并成为新四军第二师、第四师和第五师基干队伍的出发地。“千军万马上前线”名副其实。
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尚颖:这里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,1938年,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设立,领导长江以北的河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地区党的工作。
抗战时期,竹沟是党中央与中原局向中原各地输送干部的“人才枢纽”、调拨经费物资的“补给总站”,更是凝聚抗战力量的精神灯塔。
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馆长 鲁金亮:刘少奇曾经说过:延安有党的领导,竹沟也有党的领导;延安有“抗大”,竹沟有党训班;延安有延河,竹沟有大沙河;延安有窑洞,竹沟也有窑洞。我看竹沟就是“小延安”。在全民族抗战时期,竹沟在中原的作用,像延安在全国一样,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,不可替代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