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广网信阳7月26日消息(记者 张丽娜 王勇生)“滴滴答答滴滴,跟抗战电影里演的一样。”家住河南信阳羊山新区的96岁抗战老兵薛进礼颤巍巍地举起那只布满皱纹的手,在空气中划出一道熟悉的弧线。没有铜号在手,他却依然能清晰地哼出那段旋律——那是80年前,他在抗日战场上吹响的冲锋号。
抗战老兵薛进礼及其家人(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)
“日本为了侵略中国,搞得我们太苦了,我们不反抗不行。”1944年2月,年仅14岁,身高还没枪高的薛进礼,加入了抗日的队伍中,因为年纪小、嗓门亮,他被选为司号员,在晋冀鲁豫边区第九分区新四路二营开始学习吹号。
“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要起来,大概3点钟,一直练习到7、8点钟。”薛进礼回忆,不论从起床、早点名、午睡午起、晚点名等的吹号,还是用于打仗和调动人员的阵势号,他都烂熟于心。
抗战老兵薛进礼与儿子薛超合影(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)
学吹号之余,薛进礼也会参加战斗。“打仗的时候不知道怕,前面好多人都倒了,但是我们就一个接一个地上,一个个往上冲。”薛进礼参军一个月左右,他便参与了安阳滑县焦虎镇的一次战斗,“日本鬼子去抢老百姓的东西,我们就去打。互相扔手榴弹,被弹片伤到了腰。”
受伤的薛进礼,三四天昏迷不醒,“棉裤上都是血,最后出院了还穿着那棉裤”。从那之后,他的腿在行动时,至今都受影响,但他依然不后悔,“日本投降的时候,特别高兴,一切都值了”。
抗战老兵薛进礼时常读书看报(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)
“向前,就是胜利!中国要继续强大下去,不能像以前一样受人家欺负。”恍惚间,仿佛又见那个14岁的少年,站在1945年胜利的阳光下,把号声吹得震天响。
虽然那把军号早已遗失在岁月里。但当我们听见他哼出那个调子时,突然明白——有些声音,永远不会消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