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,天还未亮。路上行人寥寥,步履匆匆。许昌市区三八路一公厕内,刘跃超熟练地拿出工具,修复着破损的隔板,为群众营造着良好的如厕环境。深夜,繁星闪耀。在许昌西郊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污水处理车间,刘跃超拿出书本,认真对照污水处理技术要点,开始了日常维修工作。
昼夜交替间,十二年的时光匆匆而过。
从军营里的通讯兵到环卫战线的“尖兵”,从公厕维修工到技术型环卫工人,刘跃超始终坚持“离军不离党,退伍不褪色”,发扬特别能奉献、特别能吃苦的精神。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大雪纷飞,无论是烈日高照还是寒风凛冽,只要有维修任务需要,刘跃超都会准时奔赴到岗。在他心里,维修为重,安全为重。炎炎夏日,挥汗如雨;漫漫暑夜,熬红双眼......他用一把把工具,担负起自己维修岗位的工作使命。
服从,新的岗位就是新的战位
一朝入军营,一生军人魂。“服从命令,忠于职守。”这句入伍时的誓言,刘跃超一直牢记在心。
2012年,入党12年、参军13年的刘跃超转业回到了家乡许昌,分配到了许昌市环卫处工作。上班第一天,刘跃超专门穿了一身新衣服到单位报道。始料未及的是,刚到单位,他就被告知塔东路的一个公厕管道堵,需要立即维修。还没有回过神的刘跃超就匆忙跟着师傅来到维修现场,用长竹竿对公厕管道进行疏通。没有工作经验的他在师傅的指导下操作着,公厕管道疏通了,可刘跃超的一身新衣服却洒满了污渍,还散发出阵阵恶臭。那个公厕离刘跃超家很近,维修过程中有不少邻居在旁边围观,有人和他打招呼道:“跃超转业回来,咋找了这么个工作?”听到这些话,再看看身上的污渍,刘跃超心里有些不好受。深夜,他辗转反侧,白天的场景像过电影一样,在脑海中不断重现。
此刻,刘跃超想到了在部队接受的教育就服从命令,以及在部队服役期间,他多次参加抗洪抢险、扑灭山火等救援行动,水泡、脚烂、肩膀破,火烤、起泡、脸脱皮是很常见的事情。“如今工作环境差点、脏点,我就接受不了了吗?”刘跃超反复问自己。看着漆黑的夜空,他下定决心:“干上这行,咱就得用心干好。”
第二天,刘跃超早早来到工作岗位,跟着师傅走上街头巷尾,尽快适应新工作。但是,不熟悉辖区公厕位置,不了解厕内情况,工作干起来总是有些力不从心。为了让自己能快速上手工作,刘跃超用了最“笨”的方法。他每天利用下班时间骑着电动车,一个一个地确定公厕位置,把厕内设施分布情况记录在本子上。
一个月后,刘跃超对许昌市区110多座公厕的分布及内部情况已了如指掌。为了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维修质量和维修效率,他在每一次维修任务中,都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维修技巧、学习维修经验。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,让刘跃超成了辖区公厕的“活地图”,每座公厕有多少水龙头、哪里的马桶容易堵、下水道什么走向、化粪池在什么位置......他心里都有一本“明白账”,维修的活儿更是干得的得心应手。
坚守,让平凡岗位闪耀不凡光芒
走进市环卫处,“宁愿一人脏,换来万家净”的标语十分醒目。刘跃超说,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说过的这句话,起初在她心里只是小学思想品德课上学过的一句“名言”。这些年的工作经历,让他愈发感受到“虽然时代不同了,但工作作风一直没有变”。
有一次,市区北关西街公厕粪沟堵塞造成公厕无法正常使用。刘跃超接到任务后,骑上电动车飞速赶到现场。他先用竹竿疏通,但收效甚微,又找来铁钩,仍不能将堵塞物钩出。这时公厕外已经聚集了不少需要如厕的市民,刘跃超顿时心急如焚。为了不影响市民正常使用公厕,他顾不上许多,赶紧找来几张报纸铺在蹲位上,撸起袖子就弯腰趴下去,把手伸进了脏兮兮的粪沟里寻找堵塞物,不一会儿就把一袋垃圾拉了出来,只听“哗”的一声,粪沟通了,可粪便却突然从里面喷溅出来,沾满他的全身。
在刘跃超的工作日志里,像这样的维修工作几乎每天都有。甚至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楚第几次奋不顾身地冲在维修一线,又是多少回因满身脏污顶着他人不解的目光。但刘跃超对此早已不以为意:“修公厕虽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工作,但也是为人民服务,修好公厕,方便大家,我觉得不丢人。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,我就会尽己所能将每个细节做到最好!”
敬业,公厕里的“全科大夫”
在公厕维修岗位上,刘跃超一干就是十多年。从维修工到维修班长,他也总结了不少工作经验。有一次,东顺河街上一个公厕马桶堵了,急坏了公厕保洁员。刘跃超来到现场,顺手拿起拖把,将拖把头按进堵塞的马桶里,一转、一冲、一提,反复两次,马桶瞬间疏通了。为啥不用皮搋子?面对保洁员的提问,他说:“皮搋子适用的季节有限,温度低了吸盘会变硬,拖把同样能利用马桶的虹吸原理进行疏通,这是我们在多年维修中总结出的经验。”
管钳、手钳、电笔、螺丝刀是公厕维修工的“四件宝”,如何使用这“四件宝”?在日常工作中,刘跃超对工具的具体使用情况也进行了区分,并手把手教给维修班的兄弟们。有了这些小技巧,刘跃超和同事们就能把公厕大大小小的“毛病”都解决了。“修卷帘门、换灯管、修马桶、通管道、掏粪池,刘师傅啥都会;听听水箱声音、看看水流速度,他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儿。他可是我们这里的公厕的‘全科大夫’。”提起刘跃超维修水平,维修班同事都这样说道。
错过,光荣背后的“忠孝两难全”
刘跃超是同事眼中的好同志,是市民群众口中的好师傅,但他却是舍家为业的“不孝子”。
维修工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,小到换灯泡,大到更换隔板、清掏粪池,都是刘跃超的工作。刘跃超在公厕维修岗位上任劳任怨,心中始终装着工作,却亏欠了家人。有一次,正在工作岗位上的刘跃超突然接到小区保安电话,说是家中可能出事了。当他急匆匆赶回家,只见家门口里三层外三层站满了人。保安说赶快开门,近一个小时了你家一直有哭声,打开房门后,刘跃超看见自己的母亲趴在客厅中间,口吐白沫,浑身抽搐,奄奄一息。小女儿也被吓得蹲在墙角,哭的已经没有力气。在邻居们帮助下,刘跃超的母亲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,总算没出大事。可邻居阿姨不免埋怨起来:“小超,你不孝啊!今天一老一小两条人命,如果出事你可怎么交待呀!”
刘跃超深知家中状况,每次想到家人他都非常愧疚。因经常会有紧急维修任务,让刘跃超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母亲。错过的是家中的“责任”,换来了更多群众对城市环境卫生的肯定与点赞。“刘跃超把‘苛刻’留给自己、把‘愧疚’留给家人、把‘宽容’留给同事,是我们的‘工作狂’和‘老大哥’!”刘跃超的同事这样评价道。
前行,在不断学习中精进维修技术
“我是环卫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。”2023年,因为工作需要,刘跃超被调入许昌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生活垃圾填埋场。生活垃圾填埋场是生活垃圾处理的终端,是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的重要一环,对技术层面的要求更高了。从台前走向幕后,刘跃超工作岗位变化了,前行的目标却始终没变。
来到新岗位后,刘跃超负责对场内机械设备进行检修维护,尤其是对污水处理设备进行维修维护时,他感觉有些力不从心,一些专业知识还不够牢固。面对转型期的困惑,刘跃超又想起了自己的军旅生涯。在通信岗位上,他是爱琢磨肯钻研的“多面手”,创新联想记忆口诀背诵法,让枯燥的密码背记变得简单有趣,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。正是这段参军的经历,磨砺了他吃苦耐劳、坚韧不拔、自律专注的品格。于是,刘跃超买来书本,从最基础的学起,不懂就问场里专业的技术人员。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,刘跃超已经基本掌握了污水处理系统基本原理。
“为人民服务”,许下便是一生,干起来便是一世。在新的工作岗位上,刘跃超迅速完成角色转变,无数次趴在雨地里、污沟边、下水道口,站在暴风雨里巡逻值守,默默无闻地战斗在工作第一线,真正做到了干一行、爱一行、钻一行。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“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”“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”“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”“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”“河南省出彩环卫人”“河南好人”“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”“许昌市劳动模范”“许昌市优秀共产党员”“许昌市最美退役军人特别奖”......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刘跃超12年来在环卫岗位吃苦耐劳的奉献与钻研,更是攻坚克难的责任与担当。
面对这些荣誉,刘跃超总是坚定地说:“拿到荣誉之后,我不仅感受到了更重的责任,也带给了我更多力量,我现在干劲十足,会带着这份荣誉走得更远。”2023年1月,刘跃超当选为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。在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上,他积极建言献策,呼吁社会各界进一步关爱环卫工人,为环卫事业代言发声。这不仅是荣誉,更是一种责任。立足岗位,他积极弘扬劳模精神,传递一线环卫工人声音。
在一线环卫岗位,刘跃超始终把笑意写在脸上,把苦累留在心里,在平凡的岗位上,用自己的汗水演绎着朴实和勤劳,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、无私奉献者的环卫赞歌。面对未来,刘跃超将怀揣着这份军旅情、环卫梦,寒来暑往,风雨兼程,一直在路上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