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大生, 1963年出生于河南确山,中共党员,退伍军人,全国最美志愿者,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,中国好人,河南省最美退役军人,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。
张大生所在的革命老区确山县,隶属于河南省驻马店市,自古有“中原之腹地,豫鄂之咽喉”称号,曾是河南人民抗战指挥中心,中共河南省委、中共中洋中原局所在地,更是新四军二师、四师、五师重要发祥地,因此也被誉为“小延安”。
红色基因代代传。这座淮河北岸的小县城,不仅孕育了战斗英雄杨靖宇,更涌现出了张大生这样的现代楷模。
如果你问当地百姓:“谁是张大生?”
他们准会竖起大拇指:“这都不知道?就是那个退伍兵嘛!花十多年重走长征路,在全国寻找抗战老兵。哪有地震、洪水了准有他。蛟龙义务救援队队长、志愿者协会会长都是他。”
群众没有浮夸。
张大生入伍当年即入党,在部队荣立三等功,屡受嘉奖。1986年退伍返乡,20余年退伍不褪色,先后参加救援360多次,救援群众16000余人,个人挽救12名群众生命,事迹多次登上央视等国家级媒体,充分彰显了退役老兵的担当、博爱、忠诚与坚守。
军魂不休,舍生忘死投身救援抢险
提起成立救援队的初衷,张大生叹了口气说:“成立救援队的想法源于一位14岁少年溺水,落水点在水库深沟,尽管我竭尽全力,他还是永远闭上了眼睛。看着孩子母亲瘫坐在地,撕心裂肺痛哭,那种遗憾和自责我终生难忘。死神面前,哭是没用的,我就想啊,如果我们的人多一些,设备先进一些,技术再科学专业一些,这孩子就不会死。我们要有自己的救援队。”
在部队炼就的雷厉风行,说干就干,他先后筹备300多万元购置冲锋衣、潜水服、皮划艇,又补充皮卡车、冲锋舟,挨个上门号召爱心人士加入……经多方努力,2006年12月,确山县蛟龙义务救援队诞生了。他声音哑了,眼球红了,没有片刻喘息,立即带领大家学急救知识,开展应急救援演练,最终形成一支科学化、专业化的救援队。
洪水无情,人间有爱。2023年8月,受杜苏芮影响,涿州洪水。张大生带救援队连夜奔赴,不顾路途疲乏,当即投入灾区救援。他们驾驶冲锋舟,马不停蹄奔赴芦家场村,转移最后一批被困群众。卢家场是距救援指挥部最远的危险地,水深3米,路标被淹,群众又都老弱病残,其他救援队已望而却步。面对滔天洪水,他采取强攻,以不能放弃一个生命为意念,亲自在激流中涉水背人。作为队长,群众和战友的安全让他时刻悬心。他随时观察战友动向,喊话指挥全局,让大家每转移一位群众就第一时间给他们穿上救生衣,给予生命安全保障。最终,队员的救生衣都脱给了群众。
队员印象最深的是对一位瘫痪老人的营救。张大生带着皮划艇来到老人门前,发现铁门紧闭无法进入,加上水深流急,情况十分棘手。60岁的张大生不顾个人安危,多次潜入深水,最终打开了生命之门。凭借多年救援经验,他来到二楼,发现老人全身瘫痪无法配合救援。他当即背起老人,一步步涉水将老人送上皮划艇。院内无法用发动机,他就推起皮划艇前进,刚出院子,就遭遇了湍急暗流,幸亏队员死死拽住,他才没被冲走。
“60岁两鬓斑白救援队长逆流身背七旬银发老人”的惊险被齐鲁晚报、河南电视台等多家报道,受到千万网友点赞评论。
嗷嗷待哺的婴儿、年逾九旬的老人、卧床不起的病人……在涿州灾区3天,张大生多次入水救人,饿了就站水里啃方便面。他们10人连续泡在水里,冒生命危险克服种种困难,安全转移群众1300多人。
被救群众纷纷向队员们表示感谢,向驻马店确山的退伍军人,白发英雄张大生表示感谢,称他为中国好人、平民英雄、奋战涿州的勇蛟龙!
“你年龄大了,得过脑梗有高血压,涿州那么危险,正常人都被冲走,你就不怕?太拼了!”有朋友劝他。
“唉,面对洪水和受困群众,哪来得及想没用的。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,救人,救人,抢着救人。非让我说,党和国家培养的咱,现在国家人民有难咱就要向前,转移群众是军人的使命,是唯一目标。”朴实的话语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。
2021年7月,河南遭遇强降雨,张大生组织队员28人、车辆4台、橡皮船2艘奔赴华中阜外医院,转移患者及家属、医护人员近500名;
在郑州许庄社区,转移群众物资3吨余、车辆16台;
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、镇国寺社区等地转移2100余人……
张大生拖着多年水中浸泡积寒成疾的双腿,忍痛转战郑州、周口、新乡多地,20多天捐赠物资110多万元。等救援结束人们找不到他时,才发现他已睡倒在潮湿的皮划艇上。
多年来,他带领义务救援队逆水而行,分秒必争、闻“汛”而动,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。
这就是中国退伍军人,即便离开军营脱下军装,内心的军装依然会鼓舞他们在听到救险号角的时候冲锋陷阵。
张大生没有忘记溺亡少年,每年春季都以一己之力购买宣传资料,进校园开展防溺水宣传,用模具示范做人工呼吸。连续两年,确山无一例在校生溺亡事件。
2021年4月8日,又一名少年不慎落水。距离河岸远,少年不停挣扎呼叫,双脚被淤泥束缚越陷越深,口中猛灌河水。情况万分危急。正在附近参加救援训练的张大生闻讯飞奔,毫不犹豫跳入冰凉河水。救上来的少年嘴唇乌紫,他继续施救,直至孩子脱离危险,他才悄然离场。等见义勇为基金会找来,大家才知道他又“悄悄”救了个人。
张大生很欣慰,这回,他把少年救活了。
征程万里,寻找老兵续写勇士荣光
10把椅子,只有3把等来了主人。
2021年清明节,张大生与心心念念的10位“老兵爹妈”再次相聚。遗憾的是,因年事已高7位老人相继去世。
在竹沟革命纪念馆革命先辈塑像前,张大生红着眼眶与健在的3位高龄老兵(103岁的何国增,99岁的梁忠贤,98岁的周生鸣),及7位志愿者怀抱的吴国宪、黄具法、徐德西、郭景科、陈德金、张堂、张中耀7名抗战老兵遗像,拍了张特殊的“全家福”。
在老兵张大生的搀扶下,他们集体面向国旗默哀。
一朝入伍,终生是兵。两代老兵的全家福至今放在离张大生起居最近的案头。
他情系老兵,重走长征路,在全国奔波寻找老兵十余年,北到林海雪原,南到广东、琼崖,东到海演、西至高原……行程20万公里,足迹遍布20多省域,看望照顾老兵360位。战斗英雄、开国将军、老红军,他逐一登门,送去作为“儿子”才有的温暖与关爱。他发起抗战老兵相聚,每年想法满足老兵们的愿望。
他说:“抗战老兵是民族英雄,许多人已经离开,健在的也都是耄耋老人,伤病缠身,再不尽心真来不及了。”
确山是革命老区,张大生把手机号写在每个老兵家墙上,接到求助电话就尽快赶到。
参加过孤山冲战役的周生鸣老人,曾在扒头寨战役中前往信阳寻救兵,不幸被俘。天寒地冻,行刑前夜他挣脱枷锁赤身跑几十里,在山沟讨要了单衣,最终回到部队。张大生对他格外敬佩,老人每次见他也喜笑颜开,甚至计算时间,像欢迎儿子一样张开双臂:“大生,你63天没看我啦!”
他亲自驾车去99岁老兵吴国献家帮助收割;抗战老兵郭景科骨折,他每天送去自做的饭菜;抗战老兵徐德炳家失火,房屋倒塌,他出资5万带领30多名工人重建;为黄聚发等4位抗战老兵购买轮椅;打水井安装供水设备,拿出15万翻修房屋、硬化门前道路。
2020年5月,郭景科去世,张大生披麻戴孝安葬……
他不仅为老兵提供晚年幸福,还让他们走得安心。迄今为止,他已为确山、西平、遂平7位抗战老兵养老送终。
每忆及此他很感慨:“抗战老兵是功臣,是民族脊梁,为国家和民族流血流汗,甚至献出生命,我很荣幸能为他们做点事。我们就是父子,应该孝顺。”
与老兵的故事让他成为双拥的典范。
端午节,他组织抗战老兵到烈士陵园祭奠战友、为烈士扫墓、回顾战斗岁月。确山县是驻军大县,他每年为官兵讲解救生知识,提高武装泅渡技能。逢“八一”建军节,平时就喜欢穿迷彩佩戴党徽的他也会穿戴整齐慰问官兵。临别又满眼含泪,向正值青春年华的战士行军礼,庄重举起右手如军旗高扬,饱含深情。
这一刻张大生很幸福,他觉着胸中那件军装没有脱,也永不会脱。
身先士卒,回报乡梓践行初心如磐
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,张大生退役后返乡创业,带领中原麦客打响“天中麦客 ,收获全国”的口号,途中救人多起。
他以军人的勇毅,敏锐捕捉时代发展机遇,看准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头,组织县里的农机手成立跨区作业队。麦收时节,作业队跨省作业,讲信誉、重质量,甚至免费为贫困户收割麦子,为其他作业队提供帮助,名扬四方。2007年,他在作业队基础上组建“三源农机专业合作社”,扩大领域提升层次,每年收获时节,组织200多台大型收割机跨区收割小麦、水稻和玉米,足迹遍及黑龙江、四川等十多个省市。
致富不忘乡梓。他不仅带领乡亲共同富裕,还把生香园酒店开成落难者的“救助站”,冬泳者和骑友的“大本营”,助人无数。
张大生创业有成,依然勤俭。他面容黝黑,笑容淳朴,刀刻的皱纹俨然农民。他对自己“吝啬”对公益却“慷慨”,多年累计捐款捐物380余万元,帮助2万余名群众解燃眉之急。上工地、卖农机、开饭店、包小工,为退伍军人、下岗工人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,参与脱贫攻坚、疫情防控受益群众5万人。
做好事不难,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。张大生究竟做了多少好事,谁也无法算清楚。
张大生说,1988年他骑行中国,沿路群众都给予无私帮助,当时他就下决心,有能力的时候一定也要帮助别人。
以热血凝聚爱心,用行动传递正能量。当助人为乐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追求,必将汇聚起磅礴社会力量。
雅安地震,他雇货车驱车1400余公里,在余震不断、吃住不便的情况下将4万多元的物品运往灾区。疫情防控,他利用志愿者协会通行证,协调紧缺消毒液和食品直赴湖北,没有防护服就穿两层雨衣。
贫困村公益事业,他出资10万元建设美丽乡村,资助35名考入二本以上贫困学生2万多,向偏远山区捐赠学习用品和健身器材价值万元……
类似的事还有很多。
如今,张大生已成为红色老区的一张名片,带动了大批爱心人士。他的妻子也参与到救援。不放心丈夫身临险境,她就坐上皮筏艇,给予及时有力的援手。他的家庭因此被评为“全国五好家庭”。
由于事迹突出,张大生先后被评选为“中国好人”、“全国最美志愿者”、“河南省最美退役军人”、“河南省学雷锋优秀志愿者”、“河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”、“河南省道德模范”、“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”、“河南省见义勇为模范”、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(见义勇为类),当选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。
“这么优秀了,停下来安享晚年吧。”有人说。
他憨厚一笑:“我很惭愧。作为退伍军人,在和平年代不能保家卫国,没去战场,干点力所能及的服务群众能消除愧疚。被人信任很有成就感,以后我要继续做好事,才能体现退伍军人的价值,才能踏实、快乐!”
这位老兵身上有退役军人的豪情,更有永葆军人本色的执着。张大生无愧于“最美退役军人”称号。相信在无数像他这样的退役军人带动下,我们会聚集无穷力量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