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为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重要论述,深入推进河南省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,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退役军人工作、尊崇尊重退役军人的浓厚氛围,激励广大退役军人在中原更加出彩、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中勇毅前行、再立新功,河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面向全省退役军人、退役军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,开展了以“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”为主题的征文活动。经评审委员会评审,现将一批反映河南省退役军人听党话、跟党走、报党恩,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好作品、好声音、好故事展出,供学习借鉴。
一片兵“鑫”,带领群众在乡村振兴大道上冲锋
——记新野县施庵镇詹岗村“兵支书”詹鑫
张九顶 新野县军休服务中心(新野县光荣院)主任
昔日的新野县詹岗村曾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:“詹岗村,泥土亲,又粘又黏又崴脚,红薯疙瘩来填肚,腰包扁瘪难存活”。如今,一条条宽敞明亮的水泥大道,把村子连接的四通八达,一栋栋农家小洋楼,掩映在绿树荫下,脱毒红薯摇身变成“金条条”,金香“南瓜”成了鼓起腰包的“金蛋蛋”,家庭农场、冷库、农家乐成了群众增收的“聚宝盆”。老乡们都这么说:“我们村发生那么大的变化,都是‘兵支书’詹鑫的功劳”。
今年36岁的詹鑫,服役期间,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士兵、优秀士官,还光荣地参加了国庆60周年大阅兵。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。2021年,根据组织安排,他光荣退役回到了家乡。他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退役不褪色,弘扬革命军人敢打硬仗、敢于攻坚、敢于吃苦、敢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,经党组织批准,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,挑起了带领群众致富的职责和重任。他坚持用心解开“千千结”,用脚丈量“服务路”,用手奏响“富民曲”,主动投入到乡村振兴“新战场”,描绘产业兴旺、乡风文明、群众富裕、宜居乐业的“新画卷”,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退役军人的“家国情怀”。
倾听群众鼓与呼 实事办到心坎上
詹岗村位于施庵镇西南,地势东高西低,土壤以粘土为主,有6个自然村组成,生活着635户2498名党员干部和群众。
以前,詹岗村是公认的组织“软弱涣散”村、贫穷落后村,群众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,经济收入低下、发展滞后,道路狭窄又泥泞,脏乱差问题突出,群众怨言多。詹鑫走马上任后,多次召集干部群众,分析情况、商量对策,深入群众家中和田间地头,拉家常、谈发展、说致富,用真心、诚心、爱心征求意见建议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半年多调研,摸清了影响和制约发展的主要症结,以及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。
村里有80余亩集体土地,因管理缺失,长期被少数人无偿种植,群众意见大。摸清情况后,詹鑫组织召开村支部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,采取“四议两公开”,邀请人大代表和司法所的同志当监督员,重新丈量土地、公开竞包、公示公证,最终以每亩600元的价格实行流转,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万多元。大家都说:“兵支书就是不一样,敢于较真碰硬,处事公道正派,以后咱村会大有希望的。”
针对群众反映村里主干道破损、房屋乱搭建、杂物乱堆放的问题,詹鑫带领干部群众,多方筹措资金20余万,整修主干道1000多米,清理道路两旁的杂草,铺上了吸水彩砖,种上一万多棵绿植;看到村里排水沟不畅通,污水横流,组织人力和车辆清理2000多米排水沟,彻底告别了“肠梗阻”。为建好党群工作主阵地,争取资金5万余元,改造老村部,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、党员活动中心、党建工作室、图书阅览室,改善了办公条件,方便了群众。根据群众需求实际,又整修了院岗、孙庄、田庄等三个自然村900多米的主干道。通过不懈努力,詹岗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看到这些变化,群众幸福地笑了。
咬定发展不放松 产业兴旺助增收
作为支部书记,詹鑫想的最多的是,怎样带领群众实现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美好愿景,让生活更上一层楼?实践证明:乡村要振兴,产业必先行。于是,他结合村种红薯的传统,积极发挥红薯资源丰富优势,支持鼓励发展粉条加工产业,拓宽畅通销售渠道,走出一条专业化、规模化、优质化的红薯粉条加工之路。同时,他还把生产能手组织起来,成立专业合作社,建起了占地7亩的粉条加工厂,招聘剩余劳动力,把粉条产业打造成振兴乡村的主导产业。通过共同努力,全村的红薯种植面积达到1000余亩,经电商平台当年销售粉条8万余斤,每亩收入达4000多元。
村民刘洪涛承包土地100余亩,每年种植红薯60多亩。依托“跃先家庭农场”销售粉条,年收入20余万元,还盖起了“小洋楼”,成了最直接受益者。
产业兴,百姓富。尝到甜头的詹岗人坚持示范引领,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,组织40余户有经济头脑的群众学习金香南瓜种植技术,种植500余亩。同时,合作社对种植户实行技术培训、防病、管理等“保姆式”服务,完善销售平台,农产品销往山东、浙江等地,每亩收益2000元以上。
星光闪耀富民路 描绘振兴新画卷
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,支部书记更是一份责任。在詹鑫带领下,全村坚持以“五星”支部创建为抓手,全面推进村办事业,让星光照耀富民路,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。村里建起了“数字乡村”智能监控中心,与公安部门联网,村组干部每天轮流值班,将社会治安纳入常态化管理。同时,注重发挥网格员的作用,分包到户,确保问题发现早、处置的好。对遗留的上访案件,开展“警访司”三级调解,化解心中“千千结”。通过村微信群、发放宣传单,开展防电诈宣传,群众法治意识和防范意识明显提高,全村“零上访、零案件、零事故”。开展文明户、小康户、法治户和好公婆、好媳妇评选活动,开展“抵制天价彩礼”“厚养薄葬新孝道”等移风易俗活动,文明创建成为新风尚。村民詹玲,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奶奶,成了全村孝道的典型。开展了坑塘治理、村容村貌整治、绿化、建设口袋小广场、小花园等活动,全村被绿色掩映,生态宜居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“詹岗村,泥土亲,红薯南瓜变成金,路边彩砖加黄杨,乡风文明沁人心。”如今,詹岗村又有了新的传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