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专题专栏 > “戎归中原”就业创业工程

脱贫攻坚|央广网河南分网:河南新县:王利的“兰花梦”

时间:2020-07-31 来源:央广网河南分网

  大暑时节,刚被雨水打散的暑气片刻间又重新粘上身来,闷热难耐。

  在新县新集镇“新县兰文化产业园”,黑色的篷布遮住了炙热的阳光,棚内,绿油油的兰花叶长势喜人,其间黄花点缀煞是好看。外面虽然很热,但棚内27℃的温度还是让人格外舒适。

王利在修剪兰花(央广网发通讯员 聂建武供图)

  “这边的兰花要加点肥,你看这根需要修剪,注意别碰到兰花叶,嫩着呢。”一旁,产业园负责人王利正熟练地用剪刀修剪根叶,粗糙的汉子此刻像极了绣花的大姑娘,很是认真。

  王利,男,新县红旗居委会人,1986年生,中共党员,2002年入伍。谁也没想到,这个当兵的汉子竟与“兰花”有着不解之缘。

  2005年12月,王利从部队退役。与其他人不同,王利放弃政府退役安置工作,一人只身到韩国研修。由于家庭并不富裕,他只能半工半读,利用业余时间,赚取学费。

  “不闯出一片天,不能算真男儿!”吃过苦头的他默默地在心里发誓,一定要学到手艺,改变生活。

  上天是公平的,一次偶然的机会,王利接触到了兰花,并且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。

  “家乡还没有这个产业,若能学会种养殖,在家乡创业,肯定能有所收益。”就这样,身在异国的王利暗下决心,向专业老师求教学习。

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他拜访了韩国KIT教育学院教授“兰花专家”韩大善,并在他的帮助下全面地了解、学习兰花种植栽培技术,从选苗到种植再到培育,头脑灵活的他学得快、记得牢,很快就掌握了种植兰花的技术。

  2009年3月,王利研修结束。回国后,他一边帮助亲朋打理生意,一边盘算着自己的“兰花梦”。

兰花基地(央广网发通讯员 聂建武供图)

  2011年初,他瞄准了机会,投入资金200多万,在金兰山森林公园投资兴建大别山新县兰花种植基地。2013年主动去广西柳州天姿园艺有限公司学习一年“兰花”管理技术,2014年3月产业园正式投入使用。

  眼看着自己的梦想快要实现,但2014年4月,因金兰山森林公园规划需要,刚刚成立的兰花种植基地要拆除。

  “作为党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配合县里工作,拆!”王利很快按照要求拆除了兰花基地。

  如果说绿色军营铸造了王利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勇气,那么党和政府的暖心政策就是他重新开始的决心和毅力。

  2016年6月,在新集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,他累计投资1000万元,在新集镇代咀居委会流转土地200余亩,结合多彩田园创业工程,新建了“新县兰文化产业园”,并注册成立“新县鸿升惠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”,不但产业做大了,规模也比之前大了好几倍。

  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凭借着自己在广西柳州天姿园艺有限公司所学的产业运作经验,他将兰花基地基础设施、自动化温控、兰花品种培植打理得井井有条,成活率和收益率大大提高。

  经过几年的努力,“新县兰文化产业园”培育出七个国兰品种30余万株,市场供不应求。

  一人创业,众人受益。带动群众脱贫致富,是他一直坚持的准则。

  通过入股新县鸿升惠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,周边农户也开始种植兰花,王利更是不遗余力地手把手传授兰花护理技术,农户在享受生活的同时,也得到了“兰花经济”带来的实惠。

  据不完全统计,“新县兰文化产业园”辐射带动全县贫困户、返乡农民工、周边群众和退役军人共计800余户脱贫致富,其中退役军人就达119人。

  与此同时,他还与当地2个贫困村180户贫困户签订到户增收项目,每年每户可分红500元,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增收。

  王利踏实苦干、带头创业的优良作风,为广大退役军人创业树立了良好榜样。

  2019年7月,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兰花基地挂牌成立“退役军人创业示范基地”。先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“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优秀示范项目”、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“河南省科技扶贫基地”、信阳市人民政府授予“农业产业化市场重点龙头企业”、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评为“新县产业扶贫多彩田园示范基地”。

  如今的王利成了兰花种植行业远近闻名的权威专家,他培育的新品种正在申报专利技术,企业也正在持续快速、健康、有序地发展。

  “再用三年时间,我会将兰文化产业园真正打造成集兰花优培、旅游观光、特色农业、民宿、乡村旅游、扶贫开发于一体的产业基地。”说起未来计划,王利信心满满。

  (记者 汪宁 通讯员 聂建武 程一桐)